Quantcast
Channel: China Spaceflight - 默认分类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17

载人登月:力争用15到20年实现

$
0
0

20160427031015327.jpg

济国利民大工程 经天揽月大发展——张育林谈我国载人航天未来发展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网  4月26日】4月23日,在首个中国航天日到来之际,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在京举行座谈会,邀请百余位航天专家回顾航天发展历程,畅谈未来。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中央军委装备发展部副部长张育林在座谈会上指出,载人航天工程作为国家重大工程的典范,未来要以载人月球探测为新突破,支撑国家发展利益向地月空间拓展。

  我国载人航天完整的发展脉络可以追溯到建国之初。张育林说,早在1958年,我国就开始了宇宙生物学的研究,为人进入太空做先期研究。当时,新中国成立不久,一穷二白,共和国的缔造者和科技先驱们刚从血与火的战争中走出来,就开始瞄准太空这一国际最前沿,大胆构想,开拓尝试,为60年后航天事业的辉煌奠定了坚实基础。这种放眼长远的战略情怀,不甘后人的雄心壮志,计利万世的卓越智慧,永远值得我们怀念和尊崇。

  载人航天是一项高投入活动,美苏两国在上世纪60年代完成飞船工程就耗费了几百亿美元。张育林说,中国用不到200亿人民币就完成了第一步,建立了独立自主基本配套的载人航天体系,我们在借鉴国外成果的同时,坚持自主创新,跨越发展,一步一个脚印,以较小的投入,较短的时间,较快地缩小了与先进国家的差距,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实现了低成本、高效益的稳步发展,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千年飞天梦想,大大提高了国际威望,为实现强国梦、航天梦注入了强大动力。同时工程全面提升了我国航天技术水平,促进了航天产业的迅猛发展,培养造就了一大批科技领军人才,谱写了大型航天工程管理的新篇章。通过多年发展,载人航天辐射带动了一系列领域的技术、工业创新和产业升级,拓展了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的渠道,为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注入了动力和活力。这样的辉煌成就,打造了新时期国家战略工程的又一典范。

  进入21世纪之后,美国为了保持和巩固全球领导地位,将载人航天的目标瞄准月球及其已远。俄罗斯一直把载人航天建设作为重塑其航天雄风的不懈追求。欧洲也于近期提出了坚决国际月球村的设想。张育林认为,国际载人航天的这些发展趋势,本质上是人类在继陆地、海洋以及近地空间之后,将生存发展的空间向更远空间拓展的表现。炎黄子孙在农业文明时代,在欧亚大陆发展空间竞争中,展现了百折不挠的开拓精神,为中华民族的繁衍建立了千秋基业,但在工业文明时代对海洋发展空间的竞争中失去了机遇,没有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在信息文明时代,人类对地域空间的探索中,我们不能再失去主动。

  张育林说,近几年,围绕我国载人航天后续发展开展了一系列论证研究工作,总的认为,载人探索开发月球是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向更高水平发展、符合国情和发展规律的现实选择。我国载人航天三步走战略在全面迈出第三步之后,要以空间站建设和应用为基础,以载人月球探测为新突破,以支撑国家发展利益向地月空间拓展为目标,研究制订新形势下载人航天发展的新战略。要立足空间站建设突破的技术和形成的能力,充分利用无人月球探测取得的成果,逐步突破验证新技术,提升能力,力争用15到20年的时间,实现载人月球探测的目标,为中华民族开拓利用地月空间迈出坚实的一步。(张智慧 郭佳子 王远振)


中国载人航天未来将走向地月空间

——在中国航天日专访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张育林

       我国载人航天三步走战略在全面迈出第三步之后,要以空间站建设和应用为基础,以载人月球探测为新突破,以支撑国家发展利益向地月空间拓展为目标,研究制订新形势下载人航天发展的新战略。


空间站的下一步是什么 中国瞄准地月空间——专访全国人大代表、军委装备发展部副部长张育林

新华社北京3月7日电 记者李宣良、孙彦新、王经国

  “如果说工业文明大航海时代我们是缺席者,信息文明近地空间开发时代我们是追赶者,那么在未来后信息文明时代中华民族应该做勇立潮头的引领者。”

  谈及“十三五”规划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全国人大代表、军委装备发展部副部长张育林中将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建议,近地轨道到月球轨道的地月空间,将是未来人类发展的战略空间,我国建成空间站、完成载人航天三步走战略后,应该把地月空间开发利用作为历史性目标进行战略规划。

  载人航天对国家科技和社会发展有强大带动牵引作用

  载人航天工程实施前,我国航天人才流失严重,国家整体科技水平缺少优势,工业基础相对薄弱。1992年工程正式启动实施后,以相对节约的投入获得了巨大的效益。

  张育林介绍,从航天发射场和航天器制造,到测控通信等各大系统,在载人航天工程的带动下,航天基础设施得到长足发展,航天人才队伍得以保留、发展、壮大。

  航天对国家总体科技水平的辐射带动作用,已经被美、俄等国家的实践所证明。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同样也牵引了原材料、元器件、现代工艺、重大工程建设等领域的快速进步,成为国家科技水平的标志性工程,成为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直观体现。

  除世界普遍规律外,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在资源有限、科技水平相对不高的条件下,独创了大型系统工程组织管理模式。如今,这种模式已经在国家重大工程、重大专项中得到普遍应用,成为我国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软件”。

  世界各主要国家纷纷抢占未来太空探索制高点

  正是因为认识到了载人航天对一个国家整体实力提升的重要作用,世界各主要国家如今纷纷布局未来的载人太空探索。

  张育林介绍,美国提出了重返月球、载人小行星探测、载人火星探测等发展方向,俄罗斯虽然面临经济困难,但始终难舍登陆月球的雄心,欧洲把建设月球基地作为规划的讨论内容,日本和印度也在做月球探索的积极努力。

  张育林说,翻开世界地图,各个大洋中的任何一个小岛礁都会吸引相关国家去占领;仰望星空,近地空间的轨道资源也日趋紧张。尽管后信息文明是什么还只能看出一点端倪,未必看得特别清晰,但各国都在超前谋划,抢先部署。特别是美国,提出了控制太空、主导太空的理念,意图在人类未来的新战略空间拥有规制制定权和控制权。

  地月空间将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空间

  与美、俄两国在当年美苏争霸背景下发展载人航天把政治影响作为主要目的不同,我国载人航天更加遵循科技发展本身的规律,通过持续的技术突破,一步一个台阶,走的是一条累加进步、可持续发展之路。

  今明两年,我国将发射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神舟十一号飞船、天舟一号货运飞船,验证空间站建造需要的一系列关键技术,完成载人航天三步走战略的第二步。2020年前后,将建造3舱段60吨级的中等规模空间站,完成第三步。

  空间站之后是什么?张育林介绍,相关部门和专家已经开始谋划,并且有了目标指向——地月空间。

  人类最容易获取的资源是太阳能,虽然在地面太阳能的利用效率非常低,但在太空却可以高效利用转化为电能。目前人类发射到太空的最庞大物体国际空间站有400多吨,而一个工业级的太阳能发电站达到上万吨,靠从地面发射来建造空间太阳电站几乎是不可能的。

  张育林说,太阳能发电最主要的部件是电池板,其原料是二氧化硅,而这是月球上随处可见取之不尽的资源;月球极地和地月空间的小行星上有水,可以电解成氧气和氢气,作为航天器的推进剂。这两个条件结合起来,使地月空间建造太阳能电站成为可能。

  除了能源,地月空间还可为人类发展提供高位置资源、矿产资源等。张育林认为,开展地月空间载人航天活动,既是我国三步走战略的有机衔接,也可以为火星探测等深空载人探测奠定基础。

  “因此,谋划我国载人航天未来发展,既不会是简单地登月,也不会是目前很难实现的载人火星探测,而是从抢占未来发展先机的角度,通过持续的技术突破和积累,一步一个脚印地谋求开发利用地月空间。”张育林说。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17

Trending Articles